金山华人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38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辉的一瞬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3 06:12:2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辉的一瞬间

        ——读油画《公元一千九百四十五年九月九日九时》

        (记者 黎志滔)1945年9月9日,中国战区日军投降签字仪式在南京黄埔路陆军总司令部前进指挥所举行。受降席居中座的是陆军总司令何应钦:左为海军上将陈绍宽、空军上将张廷孟,右为陆军二级上将顾祝同、陆军中将萧毅肃。投降席上有日本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驻华日军总参谋长小林茂三郎、副总参谋长今井武夫等 7人。参加受降仪式的中国方面,还有国民党将领汤恩伯、工懋功、李明扬、郑洞国等。盟军将领有美军麦克鲁中将、柏德勒少将,英军海斯中将等。

        上午9时整,何应钦将日军降书交付冈村宁次阅读签字。冈村宁次将降书一一阅读,签字时手微颤抖、签字盖章毕,低头俯视降书达50秒钟。9时6分,何应钦将蒋中正第一号命令交参谋长转送冈村宁次,冈材宁次再于受领证上签字盖章。9时10分,中国战区日本受降仪式完毕,日本代表退出会上何应钦向全国及全世界人士发表广播讲话,宣布南京受降仪式顺利完成。他说:“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意义的一个日子,这是八年抗战艰苦奋斗的结果,东亚及世界人类和平与繁荣亦从此升一新纪元。”

        油画《公元一千九百四十五年九月九日九时》,是著名画家陈坚根据这一历史事件,在2003年创作完成的重要作品。从画面构成的纪念性入手,设计了三个空间层次。中日双方——战胜与投降者,纪实性的历史人物等的组合是该画的主体部分,为一度空间。观礼者——中外宾客和部分联合国成员国国旗的组合为二度空间,该空间强调某种气氛,旌旗林立、咄咄逼人。庄严雄伟的旧址建筑和手执四强国旗(中、美、英、苏)的仪仗兵组成具有一定象征的意义的三度空间。这种空间层次的组合打破以往历史画构图模式,呈现一种具有纪念碑式的恢宏画面,震憾心灵。

        作为该画主体部分,一度空间中投降席和受降席的人物是整个作品中的重中之重,要“对号入座”也是此画的“点睛”之处。为了正确处理好这些人物在这历史事件中的神情表现,如双方出席中主要人物的传记、这一历史段中相关图片和事件本身的文字资料等。尽力做到心中有数地展现出一个个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来。中方最高长官、受降主官,陆军一级上将何应钦当时身份为中国战区陆军总司令,同日本投降主官、驻华日军最高长官、陆军大将冈村宁次既是同等军阶,又是同校之友。历史就是这样矛盾地选择了他。在这样的场合中,他是以一种较为复杂的心态和神情来担此重任的吧。其左手轻轻拨动桌面是否可以说明其内心的骚动不安?但直立而挺拔的军人姿态又不失风度地展现了胜利者的自豪和威严。至于七位日军代表,直接套用历史情节,通过行鞠躬礼来刻画他们此时此刻的心情。他们的神情同样很复杂,一方面出于世界反法西斯正义力量的压力,拱手递降书;另一方面,在中国大陆还有一定的军事实力,一种不服输,不认罪的心态还流露在脸上。那个士官冈村宁次因为向他的校友投降不免心情要稍微好受些。在双方军人形象塑造上注意到了上述因素。同时特别考虑到两种不同民族中内心世界的某种差异。只有有深度的、客观的展示中日双方,才能靓丽出这一主体部分的“点睛”之笔。在双方“对号入座”历史人物具体形象刻画的技术处理方面,最后确定从现实生活中寻觅长相近似的人,按照画中的角度和光线照射来画,这种方法在画面里取得很好的效果。

        二度空间中集中了整幅画的三分之二的人物,虽不是“点睛”之处,但他们是体现作品力度的源泉,不能轻视对他们微妙之处的刻画。在他们中间要体现:男女老少、政界要员、新闻记者、中外各阶层人士、各国军人及各军兵种人士、各军阶及同军阶相应的年龄层次等等。真是画的眼花缭乱、情绪高昂。除了对面部刻画认真细微外,整体把握上要作到恰如其分。建筑正面台阶上,观礼人物较多,从上到下,男女老少、参差次不齐,人群组合显得活跃,大有观看文艺演出情绪快乐之譬,是啊!中国人民以三千五百万人的生命换来了这一天的胜利,这个胜利是沉重的。三个空间以军队特有的方阵形式组合,强调其外轮廓线上的整齐划一。使所有人物组既相互联系,又相互衬托。在强调军事特性中人特数量减少了,但一种人气得到了加强,从中透露出强力的民族气节。纪念性的构成属性也得到进一步的加强,一种中华民族,泱泱大国的恢宏之势跃然画面。

        陈坚1951年出生,无锡人,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毕业,现在是南京军区政治部文艺创作室专业画家。十余年的创作经历,使陈坚增长了不少见识,改革开放后的政治环境和军区良好的创作硬件,给了陈坚从事这一题材创作的可能性。但关键感谢中华民族历史上这一光辉瞬间给了作者心灵的震撼,从而促成“十年磨一剑”的毅力,完成这幅经典的作品。

111.jpg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首页|金山新闻|金门桥畔|美术之窗|风土人情|收藏天地|家乡讯息|友好城市|金山名人|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GMT-7, 2024-11-25 22:11 , Processed in 0.030000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11-2013 Keaig.com

回顶部